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,见字如面已是昨日黄花,很多人已经无法感受文字涓涓地淌在纸上的感动了。但,就在今年4月,几封从惠州到北京,再从北京到惠州的书信,却让这份“纸短情长”的感动有了清晰的模样。
今年3月26日,一场由中国青年报社、中共惠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,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、惠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办的“学子归巢聚优才 关爱雏鹰逐未来”惠州在京学子交流沙龙活动在中国青年报社如约举行。活动向在京学子们介绍了从在校到毕业、从就业到创业的“学子归巢”系列措施,旗帜鲜明地向优秀的“惠州娃们”释放了引才信号和归家信号。活动中,一位神秘嘉宾的出现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——当惠州一中党委书记李海媚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舞台时,活动现场掀起了一阵热浪般的掌声。李书记与在场的一中学子亲切交流,她不仅分享了自己在一中就读、在外求学后又回到母校工作的经历,还传达了希望广大学子学有所成、关注支持家乡的发展、在家乡热土上建功立业的期待,同时也特别肯定了惠州一中杏林学社为团结母校青年校友,助力母校学子成才所做的贡献。
让学子们更为惊喜的是,李书记还为他们带来了一份美好的礼物——来自母校班主任的亲笔信。展信后,学子们都感动不已,有的甚至在现场就泪眼婆娑。那一封封带着温度的书信,那一句句留有乡音的话语,将久别家乡的学子们又带回了高中三年的美好画面。他乡游学,最思念的就是家乡的“声音”,最不舍的就是家乡的亲情,这一封封信不就是“乡音”,不就是亲情吗!信上,恩师们或祝福爱徒“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放出无比的光和热来!”;或叮咛调皮小子“学好真本领,练好真功夫。”;或鼓舞学子继续“新时代,新征程,奋楫扬帆更美好!”。声声“乡音”、屡屡乡情都传递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,带给了学子们最纯真的感动,这便是绵绵的“一中情”!
感动之余,学子们纷纷决定提笔给恩师回信。于是一封封即兴抒怀的回信落笔而成,他们又委托李书记将信带回惠州,交给各位恩师,于是李书记返惠的行囊中就多了几份温暖的“回声”。古有鸿雁传书、鱼雁传情,今有师生真情、跨越千里,可谓是“山高天远烟水寒,云中互寄锦书来”。
而这还仅是第一阵回声。后来杏林学社的校友们在京举行聚会,又谈及此事。北京大学在读的唐晔表示:“来自遥遥千里外的班主任亲笔来信,聊聊数语,朴实而有力,它渗透着老师,也是惠州人民,更是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期冀,这给我带来了故乡的温暖,更给我带来了砥砺前行的动力。”
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的潘丝雨表示:“班主任的来信深深触动在外游子的归心,我们定不负恩师教诲,早日学成归来,接好惠州发展的时代接力棒。”
于是,杏林学社在京学子们决定共同给母校写一封回信,以寄托学子们对母校的感恩之情,这就是第二阵“回声”——一封寄给母校的题为《雏鹰展翅,桃李芬芳,奋发向上,福荫天下》的信。信中,学子们先深情回忆了高中生活的美好画面,然后描述了他们在大学广阔天地中展示的宏图与抱负,他们表示将铭记母校的教诲,秉持“凝聚热心榕子,服务全体同学,成就更好一中”的宗旨,在实践中继续凝聚校友力量,团结和引领青年校友,为惠州人才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。身在北京,心系一中,拳拳之心在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信件寄到了校友会秘书处,当秘书处打开这封带着在京学子的集体签名的信件时,感受到的正是一份虽隔万里却情谊不减、虽青春年少却有为担当的学子深情。
书信承载着的已不止是信息,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厚谊。李书记带去北京的班主任亲笔信,已不仅仅是一份鼓舞、叮咛,更是交付给莘莘学子的使命与深情;在京校友回复的亲笔信,也不仅是感恩和祝福,更是对母校永远的眷恋和承诺。几封“家书”千里传情,学子“归巢”万里赴约。我们也期待有更多青年校友不断加强与母校的链接,以校友之名,赴共建之约。